巴士文案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巴士文案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蚌鹬相争渔翁得利原文解释?

59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一则源自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后来演变成了成语。该成语的典故出自《战国策·燕策二》,讲述的是战国时期赵国谋士苏代游说赵惠文王时,用寓言故事劝谏君主警惕战争风险的故事。

故事梗概如下:

背景:

赵国准备攻打燕国,苏代受燕王之托,前往赵国劝阻赵王。

情节:

苏代在路上经过易水时,看到一只河蚌正在晒太阳,突然一只鹬飞来啄蚌的肉。蚌迅速合上壳,紧紧夹住鹬的嘴。鹬威胁蚌说,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蚌就会死。蚌则回应说,如果鹬今天不放开它,明天不放开它,鹬也会死。两者互不相让,争执不休。

结果:

这时,一个打渔的人走过来,毫不费力地将鹬和蚌一起提走了。

通过这个故事,苏代向赵惠文王阐述了两国相争的最终结果可能会让第三方(如秦国)得利。赵惠文王听后觉得有道理,便放弃了攻打燕国的计划。

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意是:

双方争执不下:

双方因利益冲突而互不相让。

两败俱伤:

双方因争斗而都受到损失。

第三者得利:

第三方趁机从中获得好处。

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在争斗中,由于双方互不相让,最终导致两败俱伤,让第三方占了便宜。它提醒人们在处理矛盾时要警惕潜在的第三方利益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