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节约粮食的政策体系以《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为核心,通过全链条管理、技术升级和意识提升等多措并举,推动形成节约粮食的社会风尚。具体政策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完善法律法规与制度体系
立法保障
2014年通过《反食品浪费法》,2021年发布《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明确将节粮减损纳入国家战略,提出到2025年建立基本制度体系,2027年实现损失率控制国际先进水平。
统计与监测
建立健全粮食损失浪费统计调查制度,完善标准规范和指标体系,定期发布监测报告,为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二、强化生产环节节约减损
农业技术升级
推广高产高效、抗逆性强、低损收获的品种,推广精量播种、水稻工厂化育秧等技术,集成推广种肥同播等先进技术,减少田间地头收获损耗。
仓储条件改善
推广科学储粮装具和绿色仓储技术,建设高标准粮仓,实施智慧粮库建设,降低储存损失损耗。
三、优化流通与消费环节
餐饮行业改革
餐饮企业推行小份菜、半份菜服务,鼓励建立“光盘行动”长效机制,减少点餐浪费。机关、学校、企业食堂同步开展反浪费行动。
运输与加工优化
完善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推广专用装卸机械,改进储运技术,降低粮食在流通环节的损耗。
四、加强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
全民意识提升
通过媒体、社区、学校等多渠道开展节约粮食宣传,倡导“光盘行动”,培养合理膳食习惯。
激励机制
实施农机购置补贴、绿色储粮奖励等政策,鼓励消费者选择节能产品,形成社会共治格局。
五、目标与成效
到2025年,粮食全产业链节粮减损举措更加细化,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到2027年,损失率控制在国际先进水平以下,形成常态化、长效化机制。通过“全链条节约减损”理念,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与资源环境可持续性。
以上政策体现了中国从生产到消费各环节的系统性治理,通过技术、制度、文化等多维度协同推进,形成节约粮食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