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泥扶不上墙”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典故与孔子的弟子宰予密切相关。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典故来源
核心事件 孔子弟子宰予以能言善辩著称,但性格散漫,曾多次逃课睡觉。孔子曾批评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抹)。”(《论语·泰伯》)意思是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堆砌的墙无法抹平,比喻人不可造就。 后因宰予参与政变失败被处决,孔子因颜面问题不愿再提此事。
成语演变
“粪土之墙不可圬”逐渐演变为“烂泥扶不上墙”,“粪土”被替换为“烂泥”,强调泥质太差,无法有效粘附于墙面。这一替换保留了原比喻的核心逻辑,即能力不足导致无法承担重任。
二、成语含义
字面比喻: 稀泥太稀,无法粘附于墙面,需多次修补。- 引申含义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朽木不可雕、癞狗扶不上墙。- 反义词:精兵强将、后进生(通过努力可改变)。
四、使用建议
该成语多用于批评或自嘲,需结合具体语境选择。例如:
负面评价:他能力太差,真是烂泥扶不上墙。- 自我激励:虽暂遇困境,但只要努力,可摆脱烂泥困境。
通过宰予的典故,成语“烂泥扶不上墙”既承载了孔子的教育智慧,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个人能力的价值判断。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