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容不迫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在面对事情时表现出的镇定与从容。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义
核心词义 - 从容:
指沉着冷静,不慌乱
- 不迫:表示不急促、不紧张
- 整体理解为:在复杂或紧急情况下仍能保持镇定,行动自然而不慌乱。
近义词 - 镇定自若、泰然处变、处变不惊、胸有成竹。
二、出处与典故
典故来源
- 庄子典故: 出自《庄子·秋水》,原文为“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通过观察鱼儿自由游动的状态,引申为人类应追求的从容境界。 - 其他出处
成语演变 - 该成语由“从容”与“不迫”两个词组合而成,逐渐固定为“从容不迫”,强调内在平和与外在镇定的统一。
三、用法与示例
语法功能
- 可作谓语(如“他从容不迫地处理了问题”)、定语(如“从容不迫的态度”)或状语(如“他从容不迫地走进会议室”)。
褒贬性
- 属于褒义词,通常用于赞扬人在压力下仍能保持冷静的能力。
例句
- 正面示例: - "面对突发状况,他依然从容不迫,迅速制定解决方案"; - "她从容不迫地完成演讲,赢得了听众的掌声"。 - 反面对比
- "与其临阵磨枪,不如未雨绸缪,真正的从容不迫源于充分的准备"。
四、相关辨析
与“胸有成竹”的区别:
“胸有成竹”侧重事前有充分准备,而“从容不迫”更强调在过程中保持镇定。- 与“泰然处变”的关联:
两者均表达镇定,但“从容不迫”更强调行动的自然与从容,后者更突出心态的平和。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从容不迫”不仅是对行为举止的描述,更蕴含了深厚的人生智慧,强调在变幻莫测中保持内心的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