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巨埋儿是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之一,主要讲述了汉代郭巨为供养母亲而决定活埋三岁儿子的孝行故事。以下是故事的主要内容:
一、故事背景
家道中落与孝行开端 郭巨本家道殷实,父亲去世后他将家产分给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后家境逐渐贫困,但郭巨始终以供养母亲为重。
母亲与孙子的困境
郭巨的妻子因饥饿常以糠咽菜根养孙子,郭巨深感愧疚,决定以“子可再有,母不可复得”为由,与妻子商议活埋儿子。
二、事件发展
决定与行动
郭巨与妻子挖坑三尺,准备埋葬儿子。此时突然天降黄金一釜,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金后回家赡养母亲并抚养孙子。
结局与影响
郭巨因孝行闻名,被举荐为孝廉,官至太守。当地为表彰其孝道,将巫山改名为孝堂山,山下村落更名为孝里。
三、文化意义
孝道与伦理争议: 故事反映了封建礼教对孝道的极端化解读,被鲁迅等现代文学家批判为“愚孝”,认为其牺牲人性伦理。- 艺术加工与传说色彩
四、历史争议
人物与地点争议:郭巨的籍贯存在林县(今河南林州市)和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两种说法,孝堂山也位于两省交界处。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