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704年—765年),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与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以下是关于他的综合介绍:
一、生平经历
早年生活与仕途起步
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风,曾游历长安、蓟门、卢龙等地寻求仕途,但屡试不第。天宝八载(749年)经张九皋推荐中第,授封丘尉,但因不愿屈服于权贵而辞官。
安史之乱与平叛生涯
安史之乱爆发后,高适任淮南节度使,参与平定永王之乱。后任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散骑常侍、渤海县侯,封渤海侯。
晚年与逝世
天宝十二载(753年)哥舒翰收复九曲黄河,高适作《九曲词》歌颂胜利。永泰元年(765年)病逝,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二、文学成就
边塞诗的代表作
- 《燕歌行》:开篇“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以磅礴气势歌颂战争与英雄,被誉为“七古压倒律诗”。
- 《别董大二首》:以质朴语言表达对友情的珍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成为千古名句。
艺术特色
- 以雄浑悲壮的风格著称,注重抒情与写景结合,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 代表作多反映边塞生活,展现战士豪情与家国情怀。
三、历史地位
作为边塞诗派领军人物,开创了以个人命运映射时代精神的创作范式。
与岑参并称“高岑”,对唐代及后世边塞诗影响深远。
高适的诗歌不仅展现了盛唐气象,更通过个体生命体验折射出时代精神,其作品至今仍被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