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文案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巴士文案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关于秉烛达旦的成语故事?

59

关于“秉烛达旦”的成语故事,综合权威资料整理如下:

一、核心典故来源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

西元200年,曹操率军班师途中,为试探关羽对刘备的忠诚,安排其独居驿馆。关羽则“秉烛立于户外,自夜达旦,毫无倦色”,严守礼节,守护二位嫂夫人。曹操见其忠诚,深感敬佩。此情节成为“秉烛达旦”的典型出处。

春秋时期师旷的比喻

春秋时期,晋国乐师师旷以“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自比,解释自己虽年老但求学不辍。晋平公听后茅塞顿开,该故事体现了“秉烛达旦”作为勤勉求学象征的延伸含义。

二、成语含义与用法

字面与引申义:

指手持蜡烛通宵达旦,常被引申为勤奋努力、孜孜不倦的精神。

结构与词性:联合式成语,可作谓语、定语,如“他秉烛达旦地工作”。

三、相关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夜以继日、孜孜不倦、废寝忘食。

反义词:朝三暮四、得过且过。

四、文化内涵与历史影响

该成语通过关羽的忠诚形象和师旷的求学精神,共同构建了勤勉、忠诚的传统文化价值观。春秋楼等三国遗迹亦因关联故事成为文化地标。

(注:成语“秉烛待旦”虽被误写为“秉烛达旦”,但实际出自《三国演义》,指等待天亮,与“秉烛达旦”含义相近但侧重点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