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茕茕孑立踽踽而行”是一个汉语成语,由“茕茕孑立”与“踽踽而行”两部分组成,整体形容极度孤独无依的状态,具体解析如下:
一、成语构成与含义
茕茕孑立 读音:
qióng qióng jié lì
含义: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独的状态,常用于描述身处困境、缺乏依靠的境况。 - 出处:出自晋·李密《陈情表》,原文为“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表达身世凄惨、无人扶持的悲怆。
踽踽而行 读音:
jǔ jǔ ér xíng
含义:指人独自缓慢行走,常带有孤独、落寞的情感色彩,强调行动上的孤寂感。 - 出处:与“茕茕孑立”同源,均出自《陈情表》,但“踽踽”更侧重动态的孤独状态。
二、整体意境
情感表达:通过“茕茕”(重复叠字)和“踽踽”(拟声词)的运用,强化了孤独的紧迫感和无助感,常被用于表达人生困境中的无奈与寂寥。
使用场景:多用于文学创作或抒情语境,如描述失意者的心境、隐士的生活状态等。
三、补充说明
贬义与中性:该成语多含贬义,强调因缺乏支持而导致的孤立;但也可用于中性语境,表达对独立人格的坚守。
结构分析:在句中可作谓语或定语,如“他茕茕孑立于荒野”,突出主体与环境的不协调。
综上,该成语通过意象与音韵的结合,成为表达孤独境界的经典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