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不息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特点如下:
一、基本含义
核心概念 自强不息指个体自觉地努力向上,具有永不停歇、持续进取的精神品质。
出处
最早见于《周易·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道的运行刚健有力,君子应效法这种精神,持续自我提升。
二、结构与用法
结构: 连谓结构,由“自强”(自己努力向上)和“不息”(停止)组成,强调持续行动。 词性
近义词:发愤图强、励精图治、卧薪尝胆。
反义词:自暴自弃、心灰意懒、消极怠工。
三、文化内涵与价值
哲学基础 张岱年等哲学家将其与“厚德载物”并列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强调在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现实意义
体现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常被用于激励个人奋斗,如“有志者事竟成”“水到渠成”等俗语均源于此。
四、典型用法示例
谓语: 他抱定先难后获的宗旨,始终自强不息。 宾语
状语:在逆境中,他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坚持科研。
综上,自强不息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座右铭,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贯穿于历史发展与现代社会,持续激励着无数人追求卓越。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