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文案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巴士文案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求余秋雨短篇散文

59

余秋雨的短篇散文作品丰富,以下是部分经典篇目的原文及赏析:

一、《废墟》

原文

"无论生活得多么艰难,最后您总会找到一个让您心甘情愿傻傻相伴的人。废墟表现出固执,活像一个残疾了的悲剧英雄。废墟昭示着沧桑,让人偷窥到民族步履的蹒跚。废墟是垂死老人发出的指令,使您不能不动容。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拔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附大地的美。再过多少年,它还会化为泥土,完全融人大地,将融未融的阶段,便是废墟。母亲微笑着怂恿过儿子们的创造,又微笑着收纳了这种创造,母亲怕儿子们过于劳累,怕世界上过于拥塞。看到过秋天的飘飘黄叶吗?母亲怕它们冷,收入怀抱,没有黄叶就没有秋天,废墟就是建筑的黄叶。炊烟起了,我在门口等您。夕阳下了,我在山边等您。叶子黄了,我在树下等您。月儿弯了,我在十五等您。细雨来了,我在伞下等您。流水冻了,我在河畔等您。生命累了,我在天堂等您。我们老了,我在来生等您。能厮守到老的,不只是爱情,还有责任和习惯。永远也不要记恨一个男人,毕竟当初,他曾爱过您,疼过您,给过您幸福。永远不要说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好男人了,或许明天,您就会遇到爱您的那个男人,在您眼里,他再坏也是好。并非所有的修缮都属于荒唐。小心翼翼地清理,不露痕迹地加固,再苦心设计,让它既保持原貌又便于观看。这种劳作,是对废墟的恩惠。全部劳作的终点,是使它更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废墟,一个人人都愿意凭吊的废墟"

赏析

余秋雨以"废墟"为载体,探讨了时间与记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通过"等待"的意象,表达对永恒价值的追寻,如责任、习惯与爱的延续。废墟既是毁灭的象征,也是文化记忆的载体,体现了"形式美"与"皈附美"的辩证。

二、《阳关雪》

原文

"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文官之显赫,在官场而不在文,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但是事情又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游。我曾有缘,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顶着浓冽的秋霜登临过黄鹤楼,还在一个冬夜摸到了寒山寺。我的周围,人头济济,差不多绝大多数人的心头,都回荡着那几首不必引述的诗。人们来寻景,更来寻诗。这些诗,他们在孩提时代就能背诵。孩子们的想象,诚恳而逼真。因此,这些城,这些楼,这些寺,早在心头自行搭建。待到年长,当他们刚刚意识到有足够脚力的时候,也就给自己负上了一笔沉重的宿债,焦渴地企盼着对诗境实地的踏访。为童年,为历史,为许多无法言传的原因,有时候,这种焦渴,简直就像对失落的故乡的寻找,对离散的亲人的查访。今天,我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出发前曾在下榻的县城向老者打听,回答是:'路又远,也没什么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老者抬头看天,又说:'这雪一时下不停,别去受这个苦了。'我向他鞠了一躬,转身钻进雪里。一走出小小的县城,便是沙漠。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么也没有,连一个皱折也找不到。在别地赶路,总要每一段为自己找一个目标,盯着一棵树,赶过去,然后再盯着一块石头,赶过去。只能用自己的脚,去走一条新路。回头一看,为自己长长的脚印高兴。不知这行脚印,能保存多久?"

赏析

此篇借阳关雪景追忆历史,批判文人空谈,强调诗文对山河的永恒影响。通过"踏雪寻阳关"的意象,展现对文化根源的执着追寻,体现余秋雨"以史为诗,以诗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