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号在1912年4月14日晚11点40分撞上了一座漂浮的冰山,导致船体右侧出现巨大裂缝,海水迅速涌入。经过大约两小时四十分钟,这艘号称“不沉之船”的豪华客轮在凌晨2点20分断裂成两截并沉没,造成超过1500人丧生。
具体来说,泰坦尼克号在启航后不久便撞上了冰山,船体右侧约300英尺(约91米)的划痕显示出沉船时船体撞击冰山的轨迹。撞击导致船体分裂成两半,分别沉入了海底。残骸的分布情况和船体的断裂处显示出分裂是发生在水面以上而非下沉的过程中。
泰坦尼克号的沉没不仅仅是因为撞击冰山,还涉及到人为失误、忽视警告和致命决策。在建造过程中,为了压缩建造时间,船只使用了大量成本更低的劣质铁铆钉,这些铆钉在承受巨大压力时容易弯曲,导致船体在撞击冰山时受损严重。此外,船长爱德华·史密斯选择无视其他船只发出的关于前方冰山的警告,继续以接近全速航行,这一冒险的决策直接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当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时,铆钉如同拉链般崩裂,撕开了船体,船只开始迅速进水。水密舱的最大承受极限为4个,而进水部分为5个,涌入的海水超过了承受极限,导致沉船。
总的来说,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是一场由多重因素导致的灾难,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失误。这场海难成为了历史上和平时期最严重的事故之一,至今仍被人们广泛讨论和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