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文学中的“小人物”是指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处于社会底层、受压迫与剥削的典型形象。这一概念具有以下核心特征:
一、社会定位
阶层属性 主要指社会底层的小官吏、小职员、穷人等,虽可能拥有稳定收入但无法摆脱贫困,与富裕阶层形成鲜明对比。
身份特征
包括低级官吏、小职员、贫民等,部分作品中的“小人物”可能拥有“先生”“老爷”等头衔,但经济与社会地位仍受限制。
二、性格与命运
逆来顺受与懦弱胆小
多数作品中的小人物表现出逆来顺受的性格,面对压迫时往往选择隐忍而非抗争,例如《驿站长》中的维林、《外套》中的巴施马奇金。
精神困境
他们缺乏明确的生活目标,精神上无所依附,常被描绘为奴性意识的化身,如《穷人》中的杰符什金。
悲剧性与复杂性
尽管生活困苦,小人物仍保留着人性的光辉,如维林对女儿的关爱,或《外套》中巴施马奇金对知识的执着。
三、创作意义
作家通过塑造小人物形象,批判沙皇专制制度下的社会现实,表达对底层人民的同情与怜悯。例如:
普希金: 《驿站长》开创了“小人物”形象的先河,展现普通人的坚韧与善良。 果戈里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中的杰符什金虽身处底层,但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
契诃夫:《套中人》的别里科夫象征僵化的官僚体制,反映社会病态。
四、代表作品
普希金:《驿站长》
果戈里:《外套》
陀思妥耶夫斯基:《穷人》
契诃夫:《套中人》
通过这些作品,俄国文学不仅揭示了社会底层的生活真相,也探索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