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鹦鹉学舌”这个成语,综合相关信息整理如下:
一、基本信息
拼音与释义 - 拼音:yīng wǔ xué shé
- 释义:鹦鹉学人说话,比喻别人怎么说,他也跟着怎么说(含贬义)。
结构与用法
- 结构:名词+动词+名词(鹦鹉+学+舌)
- 用法:可作谓语、状语,指人云亦云,缺乏主见。
二、出处与典故
典故来源: 最早见于宋代释道原的《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原文为“如鹦鹉只学人言,不得人意。经传佛意;不得佛意而但诵,是学语人,所以不许”,用以批评仅会模仿却无独立思考的鹦鹉。 引申含义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东施效颦(模仿动作)、拾人牙慧(借用他人言论)。
反义词:独出心裁(独创性)、独辟蹊径(创新方法)。
四、使用示例
负面评价:
“他这人毫无主见,常常是人云亦云,如鹦鹉学舌。”
批评模仿行为:
“学习上,鹦鹉学舌的方法不可取,需结合独立思考。”
中性描述:
“鹦鹉学舌本为动物特性,但引申后多含贬义。”
五、相关辨析
与“鹦鹉学飞”的区别:前者强调模仿语言,后者比喻模仿行为或技能。
与“鹦鹉学舌”的近义词对比:如“邯郸学步”更侧重模仿动作而非语言。
综上,“鹦鹉学舌”是一个通过动物特性比喻缺乏独立思考的成语,使用时应结合具体语境判断感情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