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文案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巴士文案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唐代科举怎么考试

59

唐朝科举考试制度以常举和制举为核心,考试内容、程序和录取标准如下:

一、考试来源与分类

考生来源

- 生徒:

中央官学(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及地方学馆(州、县学馆)在校学生,通过校内考试直接参加省试。

- 乡贡:未就读官学的士人,需向州、县报名,通过府试、州试后参加省试。

考试科目

- 常科:

每年定期举行,包括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科目,其中进士科最受重视。

- 制科:不定期由皇帝临时主持,科目多与政事相关(如贤良方正、时务策等)。

二、考试程序

乡试(发解试)

- 由州、县官长史主持,考中者称为“解元”,成绩优异者可获推荐参加省试。

省试(中央考试)

- 在长安的尚书省举行,分科考试:

- 秀才科:

考方略策(5道),难度极高,至唐高宗时废止。

- 明经科:考核儒家经典(九部正经及《孝经》《论语》等),分三经、五经四个等级。

- 进士科:包含帖经(默写)、杂文(诗赋)、策问(时务策)三场,录取率仅1%-2%。

制举

- 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内容多涉及当前政治问题,如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礼”。

三、录取标准与影响

录取依据

- 结合考试成绩与平时表现(如品德、官吏推荐)。

- 武举通过者由兵部授予官职。

社会影响

- 进士科成为“登龙门”的象征,录取者多任高官,宰相多出自进士。

- 科举制度为寒门学子提供上升通道,但整体录取名额有限(约5%)。

四、制度特点

考试内容:

以儒家经典为核心,后期增加时务策、诗赋等实用科目。

考试公平:武则天开创殿试(皇帝面试)和糊名考试,减少舞弊。

制度演变:初期侧重察举制,后期逐渐形成完备体系,至唐玄宗时制度定型。

通过常举与制举的结合,唐朝科举制度既保证了官僚队伍的素质,又为社会流动提供了渠道,对后世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