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于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有不同的称呼,具体如下:
童生
明、清科举考试中,凡是为了获取秀才(也称生员)资格的考生,不分大小老幼,统称童生。考文科者称“文童”,也称“儒童”;考武科者称“武童”。
秀才
秀才原指优秀的人才。汉至唐初为荐举人员的科目之一。唐时称参加进士科考试的考生为“秀才”,明清时用以称经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生员。
举人
举人,中国古代地方科举考试中试者之称。原意为举到之人,为应举者的通称。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唐、宋时有进士科,凡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通谓之举人。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
贡士
会试,即国家级考试,考上则为“贡士”。
进士
殿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
此外,科举考试中的名次也有特定的称呼:
状元:殿试第一名。
榜眼:殿试第二名。
探花:殿试第三名。
解元:乡试第一名。
会元:会试第一名。
这些称呼反映了古代科举考试的层级和严格性,每个名次都代表了考生在科举道路上的不同成就。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