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文案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巴士文案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良将择主而从典故?

59

关于“良将择主而从”的典故,主要出自《左传》中孔文子访孔的故事,其核心含义是贤臣应选择明主效忠,而非君主选择臣子。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典故出处

《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卫国大夫孔文子计划攻打太叔(季氏),便前往请教孔子。孔子回应称,自己虽精通礼乐,但军事谋略有所欠缺,故婉拒出仕。孔文子坚持认为“鸟则择木而栖,木岂能择鸟”,但孔文子为卫国社稷着想,仍决定离开。

二、核心含义

主客关系:

典故强调“臣子择主”的主动权在臣子一方,君主应具备吸引贤才的德行与能力,而非单纯依赖臣子的选择。

贤能标准:

孔文子以“木择鸟”的比喻,说明君主需具备承载贤才的“木”的特质,如仁德、明断等。

三、历史影响

政治智慧:该典故成为后世评价君主与臣子关系的经典案例,被《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进一步阐释。

择主标准:后世将领如郭嘉等以“择主”为重要标准,例如郭嘉离开袁绍后投奔曹操,认为曹操具备决断力,是真正的“主公”。

四、常见误区

部分资料误将“木择鸟”写为“鸟择木”,实为口误。正确表述应为“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前者出自《论语》,后者虽未直接出自《左传》,但被《三国演义》等作品广泛引用。

综上,该典故通过孔文子的选择,体现了古代对君主与臣子关系的辩证思考,至今仍对政治智慧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