蹒跚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 pán shān,主要形容人行走时步履不稳、摇摇晃晃的状态,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义
腿脚不灵便 :指因年老、疾病或受伤导致行走困难,步伐缓慢且身体摇摆。行步特征
摇晃跌撞:形容行走时身体失去平衡,常伴随踉跄;
舞步翩跹:在文学作品中可形容轻盈优美的舞步,如“翩跹起舞”;
旋行徘徊:强调行走时的旋转或犹豫不决。
二、使用场景
形容老年人:
如“老翁垂八十,扪壁行蹒跚”(宋·陆游《饥寒吟》);
描述受伤或疲劳:
如“汽车超载像位老爷爷蹒跚前行”;
比喻困境:
如“企业在经济寒冬中蹒跚前行”。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摇晃踉跄、步履蹒跚;
反义词:矫健、轻盈。
四、补充说明
文学意象:在古诗文中常与“天禄”“行蹒跚”等意象结合,如“天禄行蹒跚”(唐·皮日休);
扩展用法:可形容其他生物(如醉酒者)的类似姿态,如“一个喝醉酒的驾驶员在他的车周围蹒跚”。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蹒跚不仅描绘了生理上的行走障碍,还常被引申为对人生困境的隐喻。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