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在古代汉语中最初指两种动物,其本义与猿猴类动物相关,具体分析如下:
一、本义为猿猴类动物
《说文解字》记载
“犹,玃属。” 玃是古代对猴子的称呼,因此“犹”被归类为猿猴类动物。
《尔雅》的描述
“犹如麂,善登木。” 犀与麂同属灵长类,善于攀爬树木,进一步印证“犹”与猿猴的关联。
其他文献佐证
《史记·吕后纪》索隐中提到“犹,猿类也”,《水经注》称“犹猢”,均指向猿猴类特征。
二、引申为迟疑行为
“犹”与“豫”组成成语“犹豫”,其中“豫”指大象的谨慎,而“犹”因猿猴的善疑特性,逐渐演变为形容人迟疑不决的抽象意义。
总结
“犹”的本义为猿猴类动物,因兼具猿猴的灵动与多疑特性,与表示谨慎的“豫”结合,形成了“犹豫”这一成语,现多用于形容人做事拿不定主意。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