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塞顿开”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突然理解或领悟某个道理或问题的状态。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义
字面解释:原指茅草堵塞道路,突然被疏通后道路通畅的情景,比喻思路或心窍被突然打开。
引申含义:常用于描述在遇到启发或解决问题后,突然豁然开朗的瞬间。
二、出处与典故
典籍出处 该成语出自《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意为山路被践踏成路,久不使用则荒废,现在我的心里也豁然开朗了)。
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在遇到观音菩萨等高僧点化后,常以“茅塞顿开”形容突然领悟佛法真谛的瞬间。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恍然大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重复使用,强调突然理解)。 反义词
四、用法示例
句子结构 该成语可作谓语、定语或状语,常与“经过思考”“突然想到”等搭配使用。
典型例句
听到专家的讲解后,我对这个难题茅塞顿开。 - 通过反复试验,他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真是茅塞顿开。
五、注意事项
字形与发音: 正确写法为“茅塞顿开”,“塞”读作“sè”(第二声),而非“sài”。 语境选择
综上,“茅塞顿开”是一个富含文化内涵的成语,通过生动的比喻展现了人类思维突破的瞬间,广泛应用于文学、日常交流及学术写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