蹒跚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pán shān,主要形容人行走时步履不稳、摇摇晃晃的状态,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义
腿脚不灵便 :指因年龄、疾病或受伤导致行走困难,步伐缓慢且摇摆。行步特征
- 行走时身体左右摇晃,步伐歪斜;
- 也可形容舞步轻盈(如“翩跹”)或徘徊犹豫。
二、用法与出处
典型用法
- 形容老人、病人或醉酒者的步态,如“老人蹒跚地走向远方”;
- 比喻事物发展缓慢,如“经济复苏过程蹒跚前行”;
- 文学作品中常与“颤颤巍巍”等词搭配使用。
古诗文例证
- 唐代皮日休《太湖诗·上真观》:“天禄行蹒跚”;
- 宋代陆游《戏作野兴》:“蹒跚自闭门”。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摇晃踉跄、步履蹒跚、跛行貌;
反义词:矫健、轻盈、敏捷。
四、扩展应用
特殊场景:可形容婴幼儿学步时的摇摆(如“蹒跚学步”);
比喻意义:比喻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波折与缓慢,如“改革之路蹒跚前行”。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蹒跚不仅是一个描写生理状态的词汇,也可引申为对时间或进程缓慢、艰难的比喻,使用范围广泛且富有表现力。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