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四行诗(Sonnet)的主要特征,综合权威资料整理如下:
一、基本结构
诗行数与音步 由14行组成,采用抑扬格五音步(即每行两音节,强弱音节交替)。
押韵格式
- 彼特拉克式: abba abba cde cde - 莎士比亚式
- 其他变体包括截尾十四行诗(最后两行省略)和叠冠十四行诗(重复开头两行)。
二、主题与风格
核心主题
多数集中在爱情与浪漫,但也可探讨信念、时间、宗教、哲学等广泛主题。
艺术特色
通过紧凑结构(14行限制)实现情感浓缩,结尾常出现情感转折或升华。
三、发展与流派
起源与传播
源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后传播至英国并发展出多种变体,如英国十四行诗、截尾十四行诗等。
代表作家与作品
- 意大利:但丁、彼特拉克
- 英国:莎士比亚、弥尔顿
- 现代:雪莱、济慈等。
四、语言与韵律
语言要求
采用意大利语、英语等语言,注重音韵和谐与节奏感。
韵律规则
严格遵循音步与韵脚规则,例如莎士比亚式需保持“efef gg”的押韵。
五、历史影响
作为西方文学经典体裁,十四行诗对戏剧、小说、抒情诗等文学形式产生深远影响,其结构美学至今仍被研究。
综上,十四行诗以精妙结构与抒情性为核心,通过音韵与主题的结合,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