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法律体系中的“鸿篇巨制”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基本定义与地位
法律体系支柱
《民法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支柱,基本涵盖人的一生所能涉及的重要民事法律问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系统性法律文件
由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于2020年5月28日通过,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共7编、1260条,10万余字,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法典化法律。
二、核心特征
体例结构
包含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及附则,系统整合了民事法律规范。
内容覆盖
涵盖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等民事领域,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历史意义
填补了我国长期缺乏系统化民事法律规范的空白,标志着我国私权保障法律体系进入新时代,是新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三、社会价值
保护公民权利
以“人”为基础、以“民”为中心,强化对公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的保护,提升公民法治获得感。
推动法治建设
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推动形成全面依法治国的法治格局,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综上,《民法典》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法律条文,构建了覆盖社会生活全领域的民事法律框架,是新中国法律体系中的标志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