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名字的来源和命名规则可归纳如下:
一、命名来源
文化主题命名 多数台风名字取自亚洲各成员国的文化元素,包括神话人物(如中国“悟空”“龙王”)、历史人物(如日本“利奇马”)、文学作品(如“杜苏芮”源自越南语)或地方特色(如中国香港的“海燕”)。这种命名方式既保留了文化多样性,又便于公众记忆和传播。
自然与抽象概念
部分名字来源于动植物(如“海马”“杜鹃”)或抽象概念(如“艾米”代表和平)。自然主题的名字多与台风的强度或路径特征相关联,例如“山竹”因外形酷似榴莲得名。
二、命名规则
命名表结构
全球共有140个台风名字,由亚太地区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每个国家或地区贡献10个名字。这些名字被分成10组,每组14个,按成员国家英文名称的字母顺序循环使用。
循环机制
每当热带气旋达到热带风暴强度时,便从命名表中按顺序选取名字。例如,2025年台风“杜苏芮”就是按顺序轮到的名字。这种机制确保了全球台风命名的统一性和系统性。
特殊情况处理
若某个台风因重大灾害或人员伤亡成为“知名”台风(如“海神”“悟空”),其名字会被永久保留,空缺位置由原提供国或地区重新推荐。这种调整旨在避免未来台风同名,同时铭记历史事件。
三、补充说明
语言与文化差异: 亚洲地区采用中英文双语命名(如“海燕”/“Haiyan”),而美国等部分国家使用英文单数名字(如“艾尔玛”)。- 历史演变
台风命名始于20世纪初,最初由澳大利亚报员里门兰格创造,后逐步发展为国际通用体系。通过以上规则,台风名字既承载了文化内涵,又具备科学管理的功能,成为全球气象交流的重要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