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后裔碑上名字的排列,综合传统习俗和现代实践,可参考以下规范:
一、基本排列原则
辈分优先
- 有晚辈时以晚辈名字靠主碑,无晚辈则以长辈名字居前。
- 同辈之间按年龄从大到小排列,先长子(最左)后次子。
房支与年龄
- 孙辈、曾孙辈按房头(家族分支)而非年龄排序,年龄大的若为幺房需排在后面。
- 儿子按年龄从大到小排列,女儿按长幼次序。
性别区分
- 同辈男性(如儿子、孙子)先于女性(如女儿、孙女)排列。
二、具体排列格式
核心位置
- 主碑中心位置(“中榜”)用于刻逝者姓名,上方加尊称(如父亲称“考”、母亲称“妣”)。
立碑人位置
- 右侧(虎边)为立碑人姓名,通常包括子女、亲友等,已故者加框。
时间与亲属
- 生卒年月日写在中榜两旁,格式为“公/府君 [姓名],妣/孺人 [姓名]”。
- 后代姓名按上述辈分规则排列,孙子辈在儿子后、孙女前。
三、特殊注意事项
简化方案
- 若家族成员较少,可采用树状排列:先写子女,再分支写孙辈,名字仅写名不写姓。
文字规范
- 姓氏统一用繁体字,年龄用阿拉伯数字标注。
国际需求
- 若迁海外,需在右侧简述祖籍地。
四、示例参考
```
主碑中心:[逝者姓名]
中榜两旁:生卒年月日
右侧虎边:子女及亲友姓名
孙辈排列:按房头从大到小
```
建议根据家族习惯和墓地要求调整,复杂家族可咨询当地民政部门或专业雕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