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质的组成和分类如下:
一、煤质组成
煤主要由以下元素构成:
碳(C):
占比约95%以上,是煤的主要成分,随煤化程度加深而增加;
氢(H):
与碳共同构成有机质;
氧(O):
约占有机质的9%左右;
氮(N):
含量较低,通常小于2%;
硫(S):
一般小于2%,高硫煤需特别处理;
磷(P):
含量更低,通常小于1%。
煤化过程中,碳含量逐渐增加,挥发分(含氢、氧等可燃成分)逐渐减少,固定碳(碳+灰分)含量提高。
二、煤质分类
根据煤化程度和物理特性,煤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泥煤 - 未完全煤化,含大量水分和有机质,颜色较暗,密度低,易燃烧但热值较低;
褐煤
- 部分煤化,含少量水分,颜色暗红至黑色,挥发分较高,热值较低;
烟煤
- 中度煤化,挥发分适中,颜色较深,密度和硬度增加,热值较高;
无烟煤
- 高度煤化,挥发分极低,固定碳含量高,密度大、硬度高、燃点高,燃烧时几乎不冒烟。
此外,烟煤还可进一步细分为:
贫煤: 固定碳含量最高(>30%),不粘结或微具粘结性; 焦煤
三、补充说明
煤的分类还与形成条件相关,如埋藏深度、原始植物类型等。例如,深埋地下的煤通常煤化程度更高。煤质评估需结合固定碳、挥发分、灰分等指标,以确定其能源价值和应用场景。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