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科举考试之所以艰苦,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考试机会少:
科举考试的科次较少,常科三年一科,加上恩科和加科,平均两年多才考一次。而且每科录取人数有限,多则400人左右,少则不足百人。这意味着对于大多数读书人来说,一旦踏上科举之路,其艰难程度几乎可以用“九死一生”来形容。
学习压力巨大:
科举时代的读书人不仅要面对个人前途命运的考量,还要承担光大门楣的责任。这种压力使得读书人必须“玩命”学习,从小就要努力。长辈的期望和严管也增加了读书人的心理负担。
考试环境和条件恶劣:
科举考试通常在狭小的考棚内进行,环境拥挤、通风不良,容易导致疾病的传播。特别是在夏天,高温和潮湿使得疾病如疟疾、痢疾等流行病频发,不少考生因此病逝。此外,长时间的考试对考生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考验,连续数日甚至数月在考场内作答,对体力和耐力都是极大的挑战。
社会不公和压力:
科举制度存在不公平现象,满人子弟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优待,而汉人学子则面临更多困难。科举成绩直接关系到个人和家族的荣誉,许多考生承受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巨大压力。一旦考试失败,他们可能会面临家族的责难和社会的歧视,这种心理压力有时甚至会导致考生选择自杀。
考试制度严格:
清朝的科举制度非常严格,从童生试到殿试,每一关都是对考生知识和能力的极大考验。而且整个考试过程的录取率非常低,童生试通过者被称为秀才,乡试、会试和殿试的竞争尤为激烈。
其他压力:
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科举考试进行作弊,导致一些不知情的考生无辜受害。例如,有些监考官员或考官与考生串通作弊,一旦事情败露,无辜的考生也会受到牵连,不仅考试失败,甚至有可能丧命。
综上所述,清朝的科举考试之所以艰苦,是因为它涉及多次考试、竞争激烈、环境恶劣、社会压力巨大以及制度严格等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科举考试成为读书人心中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