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宣言》是陶行知于1946年撰写的教育哲学文献,主要阐述了教育者应通过创造“活人”实现教育价值的核心思想。其核心内容可概括为以下要点:
一、创造主体的转变
超越造神说
宗教家创造神祇供崇拜,最高是上帝,其次是英雄之神等。陶行知批判这种“造神”逻辑,认为教育者不应创造神祇或石像,而是要塑造真善美的活人。
教师与学生的双向创造
教师通过教育创造学生,同时学生也通过反馈和成长影响教师,形成师生共同创造的动态过程。
二、创造的本质与目标
活人的超越性
创造的真善美活人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成果。他们具备独立人格和道德价值,甚至成为教师自我价值的体现。
教育者的自我超越
教师的成功在于培养出值得崇拜的学生,这种成就超越了知识传授本身,体现了教育者对人性和社会的积极影响。
三、创造的方法与途径
创造理论的构建
教育者需掌握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技术,如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等,以引导学生成长。
集体与个体的协同
教育是集体与个体共同参与的过程,需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同时通过集体氛围促进个体发展。
四、创造的实践意义
平凡中的不平凡
陶行知强调,创造不一定要轰轰烈烈,即便在单调环境中也能通过坚持和创新实现突破。
打破偏见
通过创造活人,可以改变对年龄、能力等固有认知的偏见,如幼年研究生、残障人士等也能创造出不凡成就。
五、语言特色与影响力
文章采用比喻手法(如雕塑家与石像的关系),将教育过程具象化。
其思想对现代教育改革仍具有启示意义,强调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统一。
《创造宣言》以“创造”为核心,打破了传统教育范式,提出教育者应通过塑造活人实现自我与社会的双重价值,成为中国教育思想史上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