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名字的形成涉及国际气象组织的规范和多国协作,具体规则如下:
一、命名主体与命名表
命名主体 台风名字由世界气象组织(WMO)下属的 台风委员会
负责管理。该委员会由亚太地区14个成员国和地区组成,包括中国、日本、韩国、菲律宾等。
命名表构成
共有140个名字,由14个成员国和地区各提供10个名字组成,分为5列循环使用。例如,中国提供“龙王”“玉兔”“悟空”等,日本提供“天兔”“天琴”等。
二、命名规则与流程
命名规则
- 名字通常由两位女性名字组成,分别来自不同成员国。
- 每个名字按成员国英文国名顺序排列使用,避免混淆。
命名流程
- 当热带气旋达到热带风暴强度(中心风力≥17.2m/s)时,根据命名表顺序分配名字。
- 例如,2024年台风“杜苏芮”就是按顺序轮到的名字。
三、命名表的管理与更新
历史演变
- 命名表自2000年1月1日正式启用,每12年循环更新一次。
- 例如,2000年从“达维”开始,到2012年使用完24个名字后,重新从“苏力”开始。
国家特色
- 中国、日本、韩国等国有特色命名传统,如中国多用神话人物(“悟空”“电母”),日本多用星座(“天兔”“天琴”)。
四、其他说明
区域扩展: 命名表覆盖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地区,其他大洋的热带气旋有独立命名系统(如北大西洋使用“哈维”“艾达”)。 避免混淆
通过这种机制,台风名字既体现了国际协作,又兼顾了文化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