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关于“我的名字”的教学方案,可以从认知、情感和技能三个维度展开,结合课堂活动、艺术创作和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名字的寓意和价值。以下是一个综合教学设计框架: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 了解单姓和复姓的区别
- 掌握姓名的书写规范
- 能够清晰表达名字的含义和来源
情感目标
- 培养对姓名文化的兴趣
- 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
- 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技能目标
- 学会用艺术形式装饰名字(如绘画、书写)
- 提高观察能力和创造力
- 改善自我介绍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
材料准备: 姓名卡、彩笔、贴纸、剪刀、画纸、展示平台等 知识准备
情感准备: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播放《百家姓》歌曲,引导学生思考歌曲中提到的姓氏
讨论:图片中有自己的姓吗?单姓和复姓的区别是什么?
结论:姓名由“姓”和“名”组成,姓在前,名在后
2. 基础认知(10分钟)
认识常见姓氏(单复姓示例)
分析姓名结构(如“王小明”中“王”是单姓,“小明”是名)
实践:学生用姓名卡介绍自己的姓名
3. 名字的故事与意义(15分钟)
分组讨论:学生分享名字的来源和寓意(如家族传承、父母期望)
故事接力赛:提前布置任务,学生采访家长并整理名字故事,课堂分享最有意思的名字
教师示范:通过名字拆解(如“李明”拆为“木”和“子”)引导学生理解名字内涵
4. 艺术创作与装饰(15分钟)
方法学习:双勾线加粗、穿花衣(用线条和图案装饰)、背景搭配等技巧
实践操作:学生用彩笔、贴纸等装饰自己的名字,建议结合名字特点选择装饰方法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装饰作品,互相欣赏并投票选出“最具创意名字”
5. 情绪安全与自我认知(5分钟)
活动:用不同颜色纸片表达对名字的喜爱(红色代表积极、蓝色代表平静)
讨论:名字是否曾给自己带来特别的故事或挑战
总结:名字是独特的标识,承载着家庭的爱与期望
四、总结与延伸
总结:回顾名字的构成、文化意义及装饰方法,强调名字的独特价值
延伸:鼓励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分享名字故事,或为他人设计名字装饰
五、教学反思
关注学生参与度,调整分组讨论和艺术创作环节
结合学生反馈优化教学方法,如增加姓名文化拓展活动
通过以上设计,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名字的客观含义,还能通过艺术创作和情感体验,深化对自我身份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