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被称为“折桂”的由来与历史典故和自然意象密切相关,具体分析如下:
一、典故来源
历史典故
折桂的意象最早源于《晋书·郤诜传》。晋武帝时期,郤诜以“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自比,形容自己举荐贤良对策的卓越才能。此后,朝廷科举选拔人才便以“折桂”代指登科及第。
时间关联
科举考试多在秋季举行,正值桂花盛开之时,故“折桂”与科举时间节点高度契合。
二、文化内涵
自然意象
桂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高洁、尊贵,常与“月宫”“昆仑”等意象结合,形成“月宫折桂”等雅称,表达对科举及第者的崇高赞誉。
荣誉象征
因桂枝在月宫传说中代表仙境之物,折桂即隐喻突破凡俗、达到人生巅峰,与科举士子追求功名理想高度契合。
三、历史演变
早期用法
早期“折桂”特指科举中进士,唐代以后逐渐泛化为各类考试或竞赛的冠军。
现代延伸
在现代语境中,“折桂”仍保留科举文化基因,如“金鸡折桂”原指科举高中,现也用于形容体育赛事或奖项的冠军。
四、相关习俗
部分地区保留以桂花为原料的“广寒糕”习俗,象征对科举及第者的祝福。
综上,“折桂”作为科举代称,既承载了历史典故,又融合了自然意象与文化象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荣誉表达。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