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是古代中国选拔官员的制度,其相关称谓体系如下:
一、主要称谓分类
乡试阶段 - 解元:
县级考试(乡试)第一名,俗称“解元”
- 举人:乡试及格者统称,明代开始使用“举人”称号
会试阶段 - 贡士:
举人参加的国家级考试(会试)及格者,唐代称“贡士”,明清延续此称
- 会元:会试第一名,简称“会元”
殿试阶段 - 进士:
贡士参加的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通过者统称“进士”
- 状元: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
- 榜眼:殿试第二名
- 探花:殿试第三名
二、其他相关称谓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未中者称“落第”
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夺冠者
童生:通过院试(县级)的学子
三、考试层级关系
| 阶段 | 考试名称 | 第一名称谓 | 其他考生称谓 |
|------------|------------|------------------|------------------|
| 院试 | 童试 | 生员(秀才) | 童生 |
| 乡试 | 秋闱 | 解元、举人 | 举人、贡士 |
| 会试 | 春闱 | 会元、贡士 | 贡士、进士 |
| 殿试 | 延试 | 状元、榜眼、探花 | 进士、同进士出身 |
四、历史演变
科举制度始于隋唐,完善于宋代,至清朝末年废除。考试内容涵盖经义、史书、诗文等,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逐级选拔人才进入官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