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文案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巴士文案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制科考试一二等为什么虚设

59

宋代制科考试的一二等之所以虚设,主要有以下原因:

高门槛:

制科考试的要求非常高,能够被评为第三等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在北宋开国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据说只有一个叫吴育的人曾被评为第三等,苏轼这次是继他之后第二次有人评上第三等,实际上就是最高分。因此,一二等虚设可以理解为是因为考试难度极大,能够达到的人非常少。

特殊需求:

制科考试不是常设的,只有在皇帝认为需要选拔特别优秀人才的时候才会特别开设。朝中大佬和皇帝会对制科的卷子特别认真,对制科出身的人特别关注。制科一等二等虚设,制科三等赐“进士及第”(等同于进士科的状元、榜眼、探花),制科五等赐“进士出身”(等同于进士科二甲的功名)。这种设置使得制科考试成为了一种特殊的人才选拔方式,能够满足皇帝和朝中大佬对特别优秀人才的需求。

避嫌:

在科举考试中,为了避嫌,有时会将某些优秀考生的名次进行调整。例如,苏轼的试卷被误认为是他的学生曾巩的,为了避免引起猜疑,主考官欧阳修将其名次从第一名排到了第二名。这种情况也反映出制科考试中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避嫌因素,可能导致一二等虚设。

综上所述,宋代制科考试的一二等虚设,主要是因为考试难度极高,能够达到的人非常少,同时制科考试作为特殊的人才选拔方式,满足了皇帝和朝中大佬对特别优秀人才的需求,并且存在避嫌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