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考试身份鉴定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结合了制度约束与物理特征验证:
一、报名审核与身份档案
详细信息登记 考生需在报名时提交户籍证明、籍贯、三代履历等材料,确保身份信息与家族背景可追溯。
相貌特征记录
报名时需描述身高、面部特征(如胡须、胎痣)、体型等,部分朝代(如北宋)建立“相貌册”进行初步筛选。
二、担保制度
个人担保
考生需找廪生、老师等身份可靠者作为担保人,若作弊则担保人受罚。
连坐制度
宋代实行“五童互结”或“十名担保人”制度,考生与担保人需同时接受审查,一人有误则全体受罚。
三、现场身份验证
体貌特征核对
考试时考官通过浮票(包含考生与担保人信息)与考生本人进行外貌对比,包括身高、胡须、胎痣等。
官印识别
考生需出示盖有官印的“识认官印结”,由考官或教师现场核对身份信息。
搜身检查
部分考试(如军事考试)会要求考生解发袒衣,检查耳鼻等部位,防止藏匿作弊工具。
四、其他辅助手段
口音核对
清代通过考生口音判断是否为本地户籍,防止冒籍。
糊名誊录
考试试卷上考生姓名被遮盖,评卷时再核对身份信息,避免阅卷官提前获知考生身份。
五、制度演变
早期形态: 唐代通过画师绘制考生肖像与履历册结合使用。 完善阶段
通过以上多重验证手段,古代考试在技术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仍能较为有效地维护考试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