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间的科举考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童试
考试内容和形式:童试又称小考,由各府、州、县长官主持,考选本地的童生。考试分四场举行,第一场试一文、一诗,第二场试一赋一诗或一策一论,第三场试小讲三四艺,第四场试小讲三四艺。对考生逐场淘汰,最后被录取的童生名册被送往本县儒学署,然后再往上送督学院,等中央所派的督学使者(又称学政)来监即举行院试。
录取和称号:被录取者即成为所在地县学(州学或府学)的生员,初学的称附学生,逐步升为增广生和廪膳生,统称为秀才。
院试
考试内容和形式:院试是科举考试的最低一级,通常由各府、州、县主持。正试试两文一诗,复试试一文一诗,并默写《圣谕广训》百数十字。被录取者即成为生员(秀才)。
岁试
考试内容和形式:廪、增、附生每年必须参加由学政主持的考试,称岁试。考试时,试以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文一,五经《易》《诗》《书》《礼》《春秋》文一,五言六韵诗一。依照考生文字的优劣,分为一、二、三等。考列一等的,原为廪膳生的不计,原为增广生、附学生的,经复试后可补叙廪膳生,每年便可领到廪饩银四两。复试试以四书文一,五言八韵诗一。
乡试
考试内容和形式:乡试一般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举行一次,通常在秋季,因此也称秋闱。乡试通过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
考试内容和形式: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举行,故称春闱。会试由皇帝主持,考生需要进行文学论文的撰写和答辩。会试通过者称为贡士,有资格参加最高一级的殿试。
殿试
考试内容和形式: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级。殿试成绩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其他改革
区域分卷:为了使贫穷落后地区和边远省份的考生能获得同等的考试资格,康熙皇帝批准在全国按地理区域分为南卷、中卷、北卷三个区域,按考生报名数分摊一定数量的名额,分别录取。
官卷:设立官卷,凡是在京三品以上,及大小京堂、翰林、科道、吏、礼二部司官,在外各省的督、抚、提、镇及藩、臬等官的参加科举考试一律编入“官字号”,单独安排考场入号考试、单独录取,这样不挤占农家平民子弟的录取名额,同时也遏制了官员走人情关。
延长评卷时间:不拘泥考题的皇家忌讳,延长评卷时间,保证阅卷质量。
这些改革和完善措施使得康熙年间的科举制度更加公平和严谨,选拔出了大量优秀人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